網站動態
聲樂藝術是未來必然的發展趨勢!
聲樂藝術發展必然是趨勢,很多人不以為然,下面北京藝考培訓的小編為大家講解下!
近幾年來滋生出諸如“民通、民美和美通”多種唱法的稱謂,尤其是在近兩屆青歌賽上,有的評委甚至提出了“中國唱法”的學術論點,引起聲樂界的高度關注。與此同時,許多優秀歌手聲音讓人難以再用傳統的“三種唱法”來劃分,一些活躍在當今歌壇的歌唱家也紛紛打破各自唱法的界限。以民族唱法聞名的宋祖英,其聲音似乎越來越趨向于美聲;而以美聲享譽樂壇的廖昌永、戴玉強,則嘗試演唱通俗歌曲;廣受觀眾喜愛的譚晶,雖為優秀的通俗歌手,其演 唱風格卻頗富民族唱法的韻味,且得到了普遍認可。這充分說明,當代中國聲樂已進入了一個變革的新階段,這種變革是伴隨我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順應時代潮流與方向,歷經諸多歌唱家和聲樂教育家們長期藝術實踐而探索出的一條中國聲樂的發展道路。那么,作為聲樂教師就應當把握學術最前沿的動態和思想,及時轉變傳統觀念,構建新型教學理念和教學思路,從而為國家培養出新型的聲樂人才。
縱觀中國聲樂發展的歷程我們就不難明白,形成當代這種局面也是聲樂藝術發展的必然趨勢。20世紀初,由于西方音樂的涌入,中國聲樂界形成了西洋唱法(即美聲唱法)和傳統民族唱法并存的格局。當時美聲唱法的代表人物沈湘、周小燕、喻宜萱等先驅,為我國美聲唱法的引進和普及作出了重要貢獻。之后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成長起來的郭蘭英、王昆、王玉珍等成為民族唱法的領軍人物,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隨著社會的進步,到了20世紀80年代出現了“洋為中用”、“中西合璧”的新聲樂觀念,以歌唱家彭麗媛為代表的“新民族唱法”應運而生。“新民族唱法”大膽借鑒了美聲的科學發聲方法,增強了真假聲的混合,聲音穿透力強,音色更加優美且容易控制,這一大膽的突破無疑推動了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與進步。進入21世紀以來,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思想的指引下,聲樂界人士開始探索如何進一步繼承、弘揚和發展中國聲樂藝術,他們用科學發展觀來看待中國聲樂的變革。憶當初,“美聲”的引進曾經讓人們眼前一亮,不禁感嘆西方的先進發聲方法,因而不少人去追尋它。但實踐告訴大家,美聲畢竟是舶來品,并不容易被廣大的中國百姓所接受(或者說聽不懂),于是出現了美聲歌手不太受歡迎的局面,往往在一場晚會中,美聲只能排在最后一個節目,成為點綴。況且,對于學習美聲唱法的人來說,由于語言的障礙,最終真正能夠走向世界舞臺的人并不多。因此,弘揚民族藝術就應在民族特有的藝術特色上下功夫,立足于本民族聲樂藝術,借鑒西方科學的發聲方法,打破“三種唱法”的界限,使其有機地融合,更具科學性、藝術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特征,便成為當今聲樂的新思路與新觀念。實踐證明,惟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以上就是北京藝考培訓的小編為大家講解的聲樂藝術發展必然是趨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你有需要就及時聯系我們!!